临江仙

水上生尘罗袜,风前束素纤腰。
陈王瞥见已魂消。
妒云开翠幄,笑电闪红绡。
此去但留今夕,重来定约何朝。
西陵南浦路迢迢。
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现代解析

这首《临江仙》描绘了一场旖旎又略带惆怅的邂逅,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惊艳的相遇
开篇用两个精巧的比喻写女子之美——水波溅湿罗袜像生出尘雾,风儿缠住她的细腰如同素绢束起。"陈王"(指曹植,这里代指多情才子)瞥见就丢了魂,天上妒忌的云层裂开露出青翠帷幕("翠幄"),女子嫣然一笑如红色薄绸闪过电光。这里用自然景物烘托,把一见钟情的震撼感写得流光溢彩。

第二层:甜蜜的约定
"今夕"与"何朝"的对比很有意思:男子恳求"至少留下今晚",女子却笑着反问"下次何时再见?" 两人调情的画面跃然纸上。"西陵南浦"是古诗中常指代离别之地,暗示着他们终将分离的现实。

第三层:无果的怅惘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男子独自在花影月光下徘徊,白白虚度了这个本该缠绵的夜晚。原来前面的浓墨重彩都是回忆,此刻只剩"可怜宵"三字道尽求而不得的落寞。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尘罗袜""笑电闪"等新奇比喻,把动态的美写得鲜活夺目
2. 对白式的写法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感拉扯
3. 结尾从热烈陡然转入清冷,形成强烈反差,余味悠长

本质上,这是一首"爱情过期作废"的诗歌——最美好的时刻永远停留在未完成的那个夜晚,就像我们记忆中某些戛然而止的心动瞬间。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