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讲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薄情郎的幽怨,用直白的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上片(前四句)是甜蜜回忆:
女子皮肤像红玉般光洁细腻,一举一动都端庄得体。两人曾像鸳鸯一样同床共枕两三年,那时的他温柔体贴——这里用"削肌肤"形容女子身材纤细,"红玉莹"写她肤色健康,画面感很强。
下片(后五句)是残酷现实:
分别后女子夜夜独守空房,而男子被名利诱惑("名牵利役"像被绳子拴住般身不由己),迟迟不归。最扎心的是最后两句:女子算准了对方心里早没她了,可对方反而倒打一耙,怪她"薄情"——这就像现代恋爱中,变心的人反而先指责对方不够体贴。
全词妙在三个反差:
1. 过去温柔vs现在冷漠
2. 女子痴情等待vs男子追逐名利
3. 明明是男子负心,却反怪女子薄幸
这种"倒打一耙"的情感伤害,古今相通。词人用"鸳寝""红玉"等美好意象开头,最后落笔在"冤成薄幸"的委屈,就像先给读者看糖,再让人尝到药苦,艺术效果特别强烈。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