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 其一 (赣州诗。正德丙子年九月升南赣佥都御史以后作)

春山随处款归程,古洞幽虚道意生。
涧壑风泉时远近,石门萝月自分明。
林僧住久炊遗火,野老忘机罢席争。
习静未缘成久坐,却惭尘土逐虚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重游阳明洞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心境。

前四句写景:春山处处都适合慢慢走回家,古老的洞穴幽静空灵,让人心生禅意。山涧里的风声和泉水声忽远忽近,石门上垂落的藤萝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清透。这里用风声、泉水、藤萝、月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后四句写人:住在山林里的僧人用残留的火种做饭,纯朴的村民没有心机,停止了争抢座次的俗事。作者想静心久坐却未能如愿,反而惭愧自己还在追逐虚名。通过对比僧人和村民的简单生活,反衬出作者对官场虚名的厌倦,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山水之乐与尘世烦恼的对比,传递出"放下名利、回归本真"的人生感悟。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的自省,让读者看到一位官员在山水之间的心灵挣扎,真实而深刻。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