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其六

太阿不在掌,神气积苦窳。
周德既已衰,子孤失其叙。
群雄横意气,鼎隧启纳侮。
玉步犹未改,王章尚撑柱。
胡然晋大夫,一旦荐茅土。
葛藟庇本根,况乃纵寻斧。
名器苟不存,其他安足数。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历史兴衰为背景,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揭示了权力更替的残酷现实。我们可以分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前四句)讲权力失控的乱象。诗人用"太阿"(宝剑)象征皇权,说当权者失去掌控力时,国家就会像憋着闷气的病人(苦窳)。周朝德政衰败后,继承制度混乱,各路豪强(群雄)横行霸道,连祭祀的鼎器(象征国家)都遭到亵渎。

第二层(中间四句)描写表面维持的假象。虽然帝王的玉玺步辇(玉步)和典章制度(王章)还在硬撑,但晋国大夫这类权臣已经公然挑战礼制(茅土是分封象征)。就像葛藤本该保护树根,现在反而挥斧砍树,讽刺权臣背叛根本。

第三层(最后两句)点明核心教训:当代表正统的"名器"(礼器名分)丧失后,其他东西都不值一提。就像今天某些公司,当核心价值观垮了,表面业绩再好也是虚的。

全诗妙在用"鼎器""茅土"这些具体物件,把抽象的政治规则讲得生动可感。就像用"公司公章被抢"来比喻政变,让读者瞬间理解权力斗争的本质。最后两句尤其警醒——任何组织失去核心原则,离崩溃就不远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