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桑叹

村家爱桑如爱儿,问尔伐此将何为。
几年年荒欠官债,卖薪输赋免鞭笞。
来春叶子应不恶,邻家宜蚕有衣著。
我独冻坐还歔欷,长官打人血流地。

现代解析

《伐桑叹》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诗中,农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桑树,桑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为桑叶可以养蚕,蚕丝能换来衣物和收入。然而,由于连年灾荒,农民欠下了官府的债务,为了还债,他们不得不砍伐自己心爱的桑树,卖掉柴火来交税,以免遭受官府的鞭打。

诗中的“来春叶子应不恶”一句,透露出农民对未来的无奈和希望。他们知道明年桑叶依然会茂盛,但自己却无法再享受这份收获,因为桑树已经被砍掉了。而“邻家宜蚕有衣著”则进一步对比了农民的悲惨境遇:邻居家还能养蚕,穿上新衣,而自己却只能冻坐家中,感叹命运的不公。

最后一句“长官打人血流地”更是直接揭露了官府的残暴。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官府的压迫,甚至付出了流血的代价。这一句让人感受到农民的绝望与无奈,也让人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不公社会的控诉和对农民命运的同情。它既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李若水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国。靖康二年随宋钦宗至金营,怒斥敌酋完颜宗翰,不屈被害。后南宋追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有《李忠愍公集》。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为元城尉,调平阳府司录,济南府教授,除太学博士。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为太常博士。既而使金,迁著作佐郎。使还,擢尚书吏部侍郎兼权开封府尹。二年,从钦宗至金营,金人背约,逼钦宗易服,若水敌不屈残杀,时年三十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