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郫县西禅院古调诗
郫县七十寺,碁布于郊坰。
景德当道衢,宝塔腾青冥。
其间西禅院,地胜景物灵。
何以使索然,中有大藏经。
自从没官来,卷帙何零丁。
府民纳其直,将迁离梵庭。
奇哉陈氏子,睹此而涕零。
谓寺无九部,何以重佛僧。
如人去五臟,何以主神形。
舍财百万余,赎之俾安宁。
兰若皆修饰,贝叶重芬馨。
签函列金玉,堂殿挥丹青。
永以镇福地,实可壮禅扃。
命僧开宝藏,煌煌如日星。
读诵香院里,音响何冷冷。
闻者与见者,如醉而得醒。
岂不护洪福,深远於沧溟。
凡人富金帛,安能延百龄。
唯有好善道,声誉喧雷霆。
高吟二百言,长使郫民听。
景德当道衢,宝塔腾青冥。
其间西禅院,地胜景物灵。
何以使索然,中有大藏经。
自从没官来,卷帙何零丁。
府民纳其直,将迁离梵庭。
奇哉陈氏子,睹此而涕零。
谓寺无九部,何以重佛僧。
如人去五臟,何以主神形。
舍财百万余,赎之俾安宁。
兰若皆修饰,贝叶重芬馨。
签函列金玉,堂殿挥丹青。
永以镇福地,实可壮禅扃。
命僧开宝藏,煌煌如日星。
读诵香院里,音响何冷冷。
闻者与见者,如醉而得醒。
岂不护洪福,深远於沧溟。
凡人富金帛,安能延百龄。
唯有好善道,声誉喧雷霆。
高吟二百言,长使郫民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郫县西禅院的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赞美了一个叫陈氏的人赎回佛经、修复寺庙的善举。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背景铺垫
诗开头说郫县有很多寺庙,西禅院位置好、风景灵秀,但变得冷清,因为官府没收了寺里的珍贵佛经(大藏经)。老百姓凑钱想迁走佛经,这时陈氏出现了。
2. 核心事件
陈氏看到佛经流落很难过,认为佛经就像人的五脏一样重要——没有经书,寺庙就没了灵魂。他自掏腰包花百万钱财赎回佛经,还重修寺庙:贴金箔的经书盒子、彩绘的殿堂,让寺庙重新恢宏庄严。
3. 善行的影响
佛经回归后,僧人诵经的声音像清泉流淌,听到的人像醉酒后突然清醒般顿悟。诗人说:普通人攒钱也活不到百岁,但行善积德能让美名远扬(如雷声般响亮)。
4. 诗人的态度
最后两句点明写作目的——这首200字的诗,就是要让郫县百姓永远记住陈氏的善举。诗人用"如日星"形容佛经的光芒,用"沧溟(大海)"比喻福报的深远,形象地表达了"善行比金钱更珍贵"的道理。
全诗亮点:
- 比喻生动:把佛经比作"五脏",把破败的寺庙比作"失去灵魂的人"
- 对比强烈:赎经前后的寺庙变化、钱财与善名的价值对比
- 接地气的道理:直接告诉读者"花钱买不来长寿,但行善能流芳百世"
徐仲谋
徐仲谋,祖籍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父祐始迁苏州(清光绪《苏州府志》卷一一一)。仁宗庆历四年(一○四四),以广南东路提点刑狱降知邵武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嘉祐间知建州(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五)。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知湖州,三年五月罢(《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