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废与生机并存的乡村景象,通过对比手法传递出时光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衰败之景:陈家的老宅已经荒废,曾经的桑田变得黯淡无光;马道旁的道观空荡荡的,连道士的帽子(象征道观活动)都消失了。这两句用"废、暗、亡、空"四个字,勾勒出人烟散尽、繁华消逝的凄凉画面。
后两句笔锋一转:只有山南边的程氏古宅依然挺立,雕花的屋檐在翠绿炊烟中格外醒目。这里"惟有"二字形成强烈对比,"雕檐"与"翠烟"的明快色彩,瞬间点亮了整个画面。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三个地标(陈家宅、马道观、程氏宅)的对比,展现了时间对事物的不同作用——有的彻底湮灭,有的顽强留存。就像用镜头切换的方式,让我们看到村庄的新旧交替。最后定格在炊烟袅袅的古宅,暗示着虽然世事变迁,但人间烟火气始终延续的生命力。
杨谆
杨谆,字淳夫,霞浦(今属福建)人,居眉州。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知崇安县。事见清乾隆《福宁府志》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