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六十四首 其三

一粟先看世界浮,女娲搏土不曾休。
自从未有人行日,玉兔金乌已出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神话和自然意象,讲述了一个关于世界起源与人类渺小的哲理故事。

前两句"一粟先看世界浮,女娲搏土不曾休"像电影开场:镜头先聚焦一粒微小的粟米,突然拉远到整个漂浮的宇宙,女娲娘娘正不知疲倦地捏土造人。这里用"一粟"对比"世界",就像用一粒沙子对比整个地球,突出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

后两句"自从未有人行日,玉兔金乌已出头"更有意思:在还没有人类的时候,月亮(玉兔)和太阳(金乌)就已经开始轮流值班了。这就像说"地球没了谁都会转",人类出现之前,日月更替的规律早就存在,暗示人类并非世界的中心。

全诗妙在把神话传说(女娲造人)、自然现象(日月交替)和哲学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搅拌在一起,像用童话故事讲大道理。它告诉我们:世界远比人类古老,我们不过是时间长河里的后来者。这种用简单意象表达深刻思想的手法,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所在。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