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夜晚在洞庭湖舟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神秘幽远的意境。
开头四句写傍晚到入夜的湖景:太阳像浮在洞庭湖上慢慢沉落,深夜的小船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听到远处巴陵寺的钟声,望见君山上的点点灯火,这些声音和光影让夜晚的湖面更显寂静。
中间四句突然转向雨景描写:阵雨从湖面袭来,凉意随着雨声渗入船舱。诗人用"龙鸣""蛟泣"这样神奇的想象,把秋风秋雨比作龙吟蛟哭,雨滴像灵珠坠落,让普通的雨夜顿时有了神话色彩。
最后四句转入深沉感慨:弹奏的瑶瑟声如此凄凉,让人联想到舜帝南巡苍梧的传说。诗人怅惘地发问:谁能像舜帝那样明察秋毫呢?我们只能像无根的浮萍,在潇湘水上随波逐流。这里暗含着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落日""烟舸""钟声""山火""雨声""龙吟"等意象层层渲染,把湖上雨夜写得既真实又梦幻。最妙的是最后把个人漂泊感与上古传说结合,让普通的夜航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