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游山(庚申居下水)

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
古来奇处芜没多,极目空馀老苍翠。
最称险奥唯福泉,崒嵂万仞摩青天。
屹起精蓝名寿圣,松风飒飒泉涓涓。
一径崎岖通下水,风物人情更淳美。
两椽茅屋何萧然,是即吾庐靠山起。
吾尝终日倚阑干,眼界峨峨碧玉攒。
有时出户一乘兴,枯筇蜡屐随清湍(抄本作湲)。
攀萝直上上水去,烟霞迤逦僧家路。
龙藏虎蛰天地宽,陟岵欷歔空堕泪。
次经象坎白云庵,阴崖断谷常青岚。
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
陶公霞屿峥嵘出,秀杰绵延数非一。
鳖山孤立水中央,规圆不赖人镵刻。
地雄山壮泉源豪,七十二溪俱怒涛。
截山突屼起六堰,百尺花蹊金石牢。
鸣桹掷钓渔艇短,数百成群来往款。
绿蓑青笠苦忘归,细雨斜风浑不管。
栖真兰若唯南隅,闻是徐王旧隐居。
莲塘十里香风阔,凫鹥鸂鶒时沉洳(抄本作浮)。
一帆迅抵青山寺,丈室云堂高赑屃。
森森松菊(抄本作竹)蔽村祠,细读刓碑知故事。
云是皇朝李使君,浚浊澄清利后人。
迄今旱岁赖实利,血食往往长秋春。
破雾穿云梯磴滑,石胁山腰遍金刹。
濯足清流舒啸长,筼筜十亩清风戛。
紫衣道士氏曰朱,高论山前结草庐。
客至石坛无俗物,横琴数曲酒一壶。
对岸二灵只一苇,依约谁家葬龙耳。
夜深疏雨洗遥空,一朵浓云罩山觜。
金襕禅老今大颠,坏衲蒲团日坐禅。
我行不问西来意,消息还将方寸传。
乌石山头滕奥口,泓澄万丈辉星斗。
过客谁知此地灵,只闻静夜生龙吼。
鉴湖芜没多田畴,临平车马尤喧啾。
纷纷未识兹万顷,神仙窟宅合在东南北西陬。
周游几千里,此兴犹未已。
归来摸写笔不停,大匠从其诮狂斐。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东湖游山》描绘了浙江宁波东湖一带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淳朴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生动,画面感强,读起来仿佛跟着诗人一起游山玩水。

1. 开篇点题:东湖之美
- 开头直接夸赞四明山水的独特,尤其是东湖的景色最为出众。诗人感叹很多奇景已经荒废,但放眼望去依然能看到苍翠的山色。

2. 重点描写福泉山
- 福泉山是东湖最险峻的地方,高耸入云。山上有座寿圣寺,松风阵阵,泉水潺潺,环境清幽。
- 诗人住在山下的茅屋里,虽然简陋,但靠着山,非常惬意。他常常倚着栏杆欣赏美景,眼前是巍峨的青山。

3. 游山玩水的乐趣
- 诗人兴致来了就出门游玩,拄着拐杖,穿着木鞋,沿着清澈的溪流漫步。
- 他爬上萝藤,沿着僧侣走的小路,欣赏烟霞缭绕的美景。看到龙藏虎蛰的广阔天地,又因思念亲人而落泪。

4. 沿途风景与人文
- 经过白云庵,那里悬崖峭壁,常年雾气缭绕。韩岭村渔夫和樵夫的歌声、斧声交织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
- 陶公山、霞屿等地景色秀丽,鳖山孤立水中,形状圆润,像是天然形成的。

5. 水利与民生
- 东湖水源丰富,七十二溪水流湍急。六堰水利工程坚固,保障了农田灌溉。
- 渔民们成群结队,乘着小船捕鱼,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细雨斜风中忙碌,忘记了回家。

6. 历史与传说
- 南边的栖真寺据说是徐王的旧居,莲塘十里飘香,水鸟嬉戏。
- 青山寺的碑文记载了李使君治水的功绩,至今百姓仍受益,因此常年祭祀他。

7. 道士与禅僧
- 紫衣道士朱氏在山前结庐而居,客人来了就弹琴喝酒,远离世俗。
- 金襕禅老每日坐禅,诗人不问佛法深意,只感受内心的宁静。

8. 神奇的自然现象
- 乌石山下的深潭清澈见底,星光倒映其中。传说夜深人静时能听到龙吼,说明此地灵气十足。

9. 对比与感慨
- 诗人提到鉴湖已经荒废成农田,临平一带车马喧嚣,而东湖的万顷碧波却少有人识,简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10. 游兴未尽,提笔作诗
- 诗人周游千里,兴致不减,回来后迫不及待提笔写下所见所感,即使被大师嘲笑文笔狂放也不在乎。

总结:
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描绘了东湖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盛和民生之乐。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淳朴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温馨的人间烟火,还有历史传说和宗教禅意,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史浩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