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怀览民弟

黯黯登临日,萧萧风雨来。
愁心驰冀北,极目望金台。
游子悲摇落,穷途哭草莱。
鲛人珠的皪,荆客玉摧颓。
造物殊无意,乾坤弃不材。
浮名消岁月,事业等尘埃。
踯躅燕山道,徘徊易水隈。
黄金知已罄,白发定相催。
迢递三千里,凄凉九日杯。
壮心虽未掷,落魄实堪哀。
对菊应多恨,悲秋赋必裁。
亲知多不遇,襟抱有谁开。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九日)时,诗人对远方弟弟的思念,以及自己落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全诗情感深沉,充满孤独与无奈。

1. 登高望远,愁绪万千
开篇写重阳登高时风雨萧瑟的压抑景象("黯黯登临日,萧萧风雨来"),诗人遥望弟弟所在的北方("愁心驰冀北"),想到自己像被遗弃的"不材之木"一样不被重用("乾坤弃不材"),连用"悲摇落""哭草莱"等词,把漂泊的凄凉感写到极致。

2. 怀才不遇的悲愤
诗中用"鲛人泣珠""荆客献玉"两个典故("鲛人珠的皪,荆客玉摧颓"),暗喻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更无奈的是,他意识到命运弄人("造物殊无意"),只能眼睁睁看着青春消逝("浮名消岁月"),抱负化为尘土("事业等尘埃")。

3. 穷途末路的挣扎
诗人在燕山、易水("踯躅燕山道,徘徊易水隈")这些象征壮志的地方徘徊,却只剩"黄金罄尽""白发催老"的现实。尽管他嘴上说"壮心未掷",但"落魄堪哀"的坦白更让人心酸。

4. 孤独的重阳节
最后点题"九日杯",强调在三千里的距离中("迢递三千里"),连菊花都带着恨意("对菊应多恨"),因为身边没有知己能倾诉心声("襟抱有谁开")。结尾的"悲秋赋必裁",暗示这些痛苦终将化为诗句。

全诗亮点
- 比喻生动:用"草莱""尘埃"等意象具象化落魄,用"珠玉"比喻才华被毁。
- 情感真实:不掩饰穷途痛哭的脆弱,也让"壮志未灭"的挣扎显得更动人。
- 节日反衬:重阳本是团聚日,却强化了孤独感,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思亲之作,更是每个怀才不遇者都能共鸣的生存困境写照——明知前路艰难,却仍不甘心向命运低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