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促织放书斋中秋夜增怀便成长句

湘帘不捲知秋色,中夜萧萧闻促织。开笼稚子戏方阑,闭户先生听不得。

仆本雕虫应律鸣,谁家懒妇及秋惊。回旋秦锦教成字,摇落豳风别有名。

此日银河看渡鹊,此时芳醑失听莺。爽籁遥吹蠮螉塞,寒砧不捣凤凰城。

狭室青灯隔虚旷,满床缃帙犹无恙。歌舞人矜却月楼,诗书婢笑扶风帐。

邺客追游息雀声,刘郎起舞悬鸡唱。那堪唧唧近床头,那遣迢迢翻枕上。

春鸟秋虫岁岁听,每怜蟾兔晃中庭。何事芸香辟仙蠹,漫将纨扇扑流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生活场景,通过孩子的游戏、虫鸣、读书声等细节,展现了时光流逝中的闲适与淡淡愁绪。

开头写秋天来了,竹帘未卷却能感受到秋意,半夜听到蟋蟀(促织)的叫声。小孩子玩蟋蟀玩得正开心,而闭门读书的先生却听不得这吵闹声。这里用对比手法,孩子的活泼与读书人的安静形成反差。

接着诗人以蟋蟀自比,说自己是会"应节而鸣"的秋虫,又联想到古代"懒妇闻蟋蟀鸣则知催织"的典故。蟋蟀的鸣叫像在织锦上绣字,又像《诗经》里描写秋风的诗句。这些想象把普通的虫鸣写得富有诗意。

中间部分写秋夜景象:银河上的鹊桥(暗指七夕已过)、美酒当前却无心听莺歌。凉风吹过边塞,寒夜里听不到捣衣声。这些意象都在烘托秋夜的寂寥。

后段转到书斋生活:青灯下满床书籍,与外面歌舞享乐的人们形成对比。用邺下文人(曹丕兄弟)和闻鸡起舞的刘琨两个典故,表达对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

结尾感叹年年听春鸟秋虫,月光依旧,但为什么要用芸香驱虫(暗指苦读),又何必像古人那样扑萤取乐呢?这里透露出对单调读书生活的些许倦意,以及时光易逝的感伤。

全诗把秋夜虫鸣、儿童嬉戏、读书生活等日常场景写得生动有趣,既有生活气息,又透露出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恰当不晦涩,读来能感受到秋天特有的宁静与淡淡的忧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