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二十年后重游象耳寺的回忆与感慨,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四句像一组老照片:开篇直接点明这是二十年前的往事——在彭亡渡口停靠的小船,穿过树林的山路,溪边高耸的取水楼。这些细节像电影镜头,让读者仿佛跟着诗人一起重走当年的旅程。"孤舟""一程"等词透露出当年是独自漫游的闲适。
五六句突然有了声音和气味:寺庙的钟声像缭绕的香烟混着烛香,松涛声像雨点般从窗户流进来。这里用"似烟""如雨"的比喻,把听觉转化成了视觉和触觉,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寺庙幽静中蕴含的生机。
最后两句情感升华:二十年过去,往事都成了梦,现在谁还能像当年一样,把诗篇寄给寺里的高僧(惠休)交流呢?这里既有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也暗含物是人非的惆怅。特别是"谁寄"的反问,藏着对知音难觅的淡淡忧伤。
全诗妙在把二十年的时光压缩成几个鲜活的片段,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感慨过渡自然。就像我们翻看老照片时,先想起某个场景的细节,然后突然被回忆击中,最后陷入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种真实的人生体验,让古诗在今天读来依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