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送别的深情画面,语言平实却充满感染力。
前两句用"山含秋气""落日低垂"的景色,营造出萧瑟的氛围,暗示离别的不舍。山色因秋意而显得冷峻参差,夕阳西下更添几分苍凉,为送别定下情感基调。
三四句通过对比手法,生动刻画离别场景:送行的兄弟因不舍而神情沮丧("归怏怏"),离乡的妹夫也因眷恋而迟迟不愿启程("去迟迟")。两个叠词"怏怏""迟迟"巧妙传递出双方的不忍分离。
五六句用"浮萍""流水"作比:浮萍聚散本无常,暗喻人生离别;流水虽分东西却终有汇合之日,又给人重逢的希望。这一对比既道出离别的无奈,又留下温暖的期待。
结尾处"黄榆故山""雁南飞"的意象最动人:望着故乡山路边的黄榆树,目送大雁南飞,仿佛自己的牵挂也随之远去。大雁终将归来,而离人何时能还?这个开放式结尾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友话家常般娓娓道来,却把兄弟间质朴深厚的情谊、对亲人的牵挂担忧,都融化在秋景与归雁之中。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平凡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边元鼎
边元鼎(约公元1165年前后在世)字德举,丰州(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镇)人,状元边贯道第三子。生卒年均不详,约金世宗大定五年前后在世。十岁能诗,资禀疏俊,诗文有高意,多有佳句为人传诵,为时辈所不及。与兄元勋、元恕俱有时名,号“三边”。天德三年(1151)进士,以事停铨。世宗即位,张浩表荐供奉翰林,出为邢州幕官。复坐诬累,遂不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