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汪青渠所藏嵩山诸碑版拓本六首 其三 秦王赐少林寺主教

逆竖德充符,一干思驱羊。
当时歼除力,何以资空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少林寺碑文的故事,但背后藏着对权力与信仰关系的思考。

前两句"逆竖德充符,一干思驱羊"说的是:叛乱者(王世充)虽然占据要地(嵩山一带),却像牧羊人一样驱使百姓。这里用"驱羊"暗指暴政对人民的压迫。

后两句"当时歼除力,何以资空王"最有意思:当年平定叛乱靠的是武力,但为什么胜利后要把功劳归于佛教(空王指佛祖)呢?诗人在这里悄悄抛出一个问题——帝王是否在利用宗教来巩固权力?

全诗妙在表面写历史事件,实则用"驱羊""资空王"这些接地气的比喻,让读者思考:真正的统治力量究竟来自武力,还是精神信仰?帝王给寺庙立碑,到底是真心崇佛,还是政治手段?这种对权力本质的追问,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少林寺这个具体案例,用短短20个字就完成了一场关于政权合法性的讨论,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