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塔歌
般若寺中紫光起,普六茹坚作天子。
一囊舍利何方来,九州学校同时毁。
幽州古塔雄岧峣,二十七丈高复高。
传闻石函乍安置,碣石山根恒动摇。
开山龙象鞭神力,狮座居然镇鳌极。
想当工匠执役时,邪许声中苦长日。
开皇缔造几太平,身崇俭啬宽徭征。
如何天性不悦学,独言释氏裁儒生。
佛书谶纬增诬饰,鬼仙禽兽俱荒忽。
《高僧传》里续奇闻,三十三枚剃头出。
塔铃万个摇丁当,大野风沙折白杨。
迷楼萤火弥山谷,不放阿傩舍利光。
一囊舍利何方来,九州学校同时毁。
幽州古塔雄岧峣,二十七丈高复高。
传闻石函乍安置,碣石山根恒动摇。
开山龙象鞭神力,狮座居然镇鳌极。
想当工匠执役时,邪许声中苦长日。
开皇缔造几太平,身崇俭啬宽徭征。
如何天性不悦学,独言释氏裁儒生。
佛书谶纬增诬饰,鬼仙禽兽俱荒忽。
《高僧传》里续奇闻,三十三枚剃头出。
塔铃万个摇丁当,大野风沙折白杨。
迷楼萤火弥山谷,不放阿傩舍利光。
现代解析
这首《天宁寺塔歌》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意象,揭示了统治者崇佛废学的社会矛盾。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篇用"紫光起"的传说引入隋文帝(普六茹坚)建塔故事,指出他为了供奉佛骨舍利,不惜毁坏全国学校。这里用"九州学校同时毁"的强烈对比,暗示统治者重宗教轻教育的荒谬。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建塔场景:二十七丈的高塔(约80米)、震动山根的工程,通过工匠们"邪许声中苦长日"的劳动细节,展现劳民伤财的代价。特别讽刺的是,隋文帝表面提倡节俭,却耗费巨资建塔,还打压儒学("独言释氏裁儒生")。
结尾用塔铃、风沙、萤火等意象营造衰败氛围。最震撼的是"三十三枚剃头出"的传说——高僧传记载佛骨舍利竟从僧人头上长出,用这种荒诞故事暗讽统治者沉迷佛教的愚昧。最后"不放阿傩舍利光"暗示,再辉煌的佛塔也掩盖不了社会问题。
全诗像一部历史纪录片,既有"碣石山根恒动摇"的宏大场面,又有工匠劳作的细微特写,通过建塔事件揭露了统治者"不悦学"却大搞宗教工程的矛盾,对当下仍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