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醉仙图(醉者十九人,僮七人)

晋七贤欤,唐八仙欤。
胸吞万古,气高九天。
粪土轩冕,膏肓林泉。
造性命之阃奥,眇文章之蹄筌。
见李耳于树下,参伏羲于画前。
爰养素于黄庭,亦存神于丹田。
既万累之尽扫,惟一真之独全。
生涯无他,糟丘酒船。
画史游戏,醉态蹁跹。
或相舁扶,或相攀牵。
或袒而舞,或跣而眠。
堂堂八尺,如颓玉山。
烱烱一寸,如珠在渊。
老夫一笑知其然,非愚非痴非狂颠。

现代解析

这首《题醉仙图》描绘了一幅醉态可掬的仙人画卷,用夸张浪漫的手法表达了超脱世俗、追求真我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仙人形象的颠覆性塑造
诗中把晋代"竹林七贤"和唐代"饮中八仙"这两组历史著名的酒客并提,但赋予他们更狂放的姿态——有人袒胸跳舞、有人光脚酣睡、有人互相搀扶踉跄而行。诗人特意强调他们"堂堂八尺"却醉得像要倒塌的玉山,这种巨大反差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幽默感。

二、深层的哲学追求
在滑稽表象下藏着严肃主题:这些醉仙"把官位看作粪土,把山林当作良药",通过醉酒达到"扫除所有世俗牵累,只保留纯真本性"的状态。诗中提到老子(李耳)、伏羲等道家始祖,暗示这种醉态实际是参悟生命本源("性命之阃奥")的特殊修行方式。

三、画与诗的互文妙趣
最后四句突然跳出画面,写诗人自己"会心一笑"的观感。这个转折巧妙提醒读者:看似疯癫的醉态,实则是比清醒者更通透的生命智慧。就像珍珠沉在深潭("烱烱一寸如珠在渊"),真理往往藏在表象之下。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戏谑的笔法完成了一个庄严的命题论证——真正的超脱不是刻意装清高,而是在率性而为中自然抵达的精神自由。那些东倒西歪的醉仙,恰恰活成了最接近生命本真的模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