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以堰事滞留姜主簿学父载酒相劳於离堆新繁
穿江慨奉守,瞻岷怀子长。
成书著不刊,明德益难忘。
千载志尚友,百进而职劝相。
每负伐檀耻,欲期尽心偿。
笼石饱满冬霁,云车喧春阳。
经始愧前哲,悯劳得仇香。
选胜山水窟,浣我冰雪肠。
飞幰集诸彦,引睇周作荒。
暖翠凝黛面,晴云抹川梁。
清歌劝引满,佳趣殊未央。
举头万仞雪,中有千斯仓。
采薇亦劳止,薄敛恐未遑。
何当洗甲兵,无以累庙堂。
文移宽郡邑,靴鞭却藩方。
源清流乃浚,叶瘁根必伤。
念此意惝怳,凭高歌慨慷。
不如邀飞仙,更与酹一觞。
成书著不刊,明德益难忘。
千载志尚友,百进而职劝相。
每负伐檀耻,欲期尽心偿。
笼石饱满冬霁,云车喧春阳。
经始愧前哲,悯劳得仇香。
选胜山水窟,浣我冰雪肠。
飞幰集诸彦,引睇周作荒。
暖翠凝黛面,晴云抹川梁。
清歌劝引满,佳趣殊未央。
举头万仞雪,中有千斯仓。
采薇亦劳止,薄敛恐未遑。
何当洗甲兵,无以累庙堂。
文移宽郡邑,靴鞭却藩方。
源清流乃浚,叶瘁根必伤。
念此意惝怳,凭高歌慨慷。
不如邀飞仙,更与酹一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水利工程视察途中,与友人相聚于离堆新繁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八句)写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作者看到穿江而建的水堰,想起古代治水功臣李冰(奉守)和司马迁(子长),感叹他们治水的功绩如同不朽的著作,令人难忘。这里用"伐檀耻"的典故,表达自己也想尽心为民做事的志向。
第二段(中间十二句)写眼前美景与宴饮之乐。冬雪初晴时,石头像笼着白纱;春日里,云彩如车马喧闹。作者与友人(仇香)选在这山水胜地相聚,清澈的江水仿佛能洗净愁肠。他们设宴高歌,远眺山景——青翠的山峰像女子描画的黛眉,晴空下的桥梁如淡云轻抹。酒宴上的欢乐气氛持续不断。
第三段(最后十二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抬头看见高山积雪,联想到粮仓储备;想到《诗经》中"采薇"描写的劳役之苦,担忧赋税繁重。作者期盼战争结束(洗甲兵),减轻朝廷负担,主张宽松治理。最后以"源头清澈水流才能通畅,树叶枯萎必定伤及树根"的比喻,强调治国需从根本着手。结尾在惆怅中举起酒杯,邀仙人同饮,将忧思化入酒中。
全诗特色在于:
1. 将水利工程、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自然融合
2. 由具体场景升华为治国理念,体现士大夫情怀
3. 比喻生动(如"暖翠凝黛面"写山色)
4. 情绪起伏有致,从怀古到欢宴再到忧思,最后以酒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