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亭与吏民别诗
刀笔愧张杜,弃繻惭终军。贵史寄子长,爱赋托子云。
昔值休明初,以此预人群。常呼城旁道,更歌忧逸民。
犹抱见素朴,兼勉拥来勤。定自征伐檀,亦已验惟尘。
晚末牵馀荣,憩泊瓯海滨。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
眷言徒矜伤,靡术谢经纶。矧乃卧沈疴,针石苦微身。
行久怀邱窟,景昃感秋旻。旻秋有归棹,昃景无淹津。
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无因。贫者缺所赠,风寒护尔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谢朓的作品,表达了他辞官离任时对百姓的牵挂、对自身不足的反思,以及病中思乡的复杂情感。全诗用平实语言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无力感。
核心情感脉络:
1. 自谦与愧疚(前8句)
开篇用"刀笔愧""弃繻惭"两个典故(张汤杜周是能吏,终军是少年英才),直言自己能力不足。接着以司马迁(子长)、扬雄(子云)自比,暗示自己虽有文才却无实际政绩。回忆初上任时勤政爱民("常呼城旁道"指巡访,"更歌忧逸民"指关心百姓),但始终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8句)
"征伐檀""验惟尘"用《诗经》典故,暗示自己像古代贤人一样努力过,但像尘埃般微小。晚年病重("卧沈疴")被迫停驻海边(瓯海),感叹时光易逝而德行不足("德乏勤济振"),充满对百姓的歉意。
3. 离别的深情(后8句)
用秋景("秋旻""归棹")烘托离愁,明知后会无期,仍叮嘱百姓"风寒护尔身"。最动人的是"贫者缺所赠"——作为清官无财物相赠,只能送上最朴素的关怀,展现真挚的官民情。
艺术特色:
- 用典自然:如"张杜""终军"等典故不显晦涩,反而强化了自责情绪。
- 虚实结合:前半实写为政经历,后半虚写秋景归舟,情感层层递进。
- 细节动人:结尾的"风寒护尔身"如同家常叮嘱,胜过华丽辞藻。
现代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一个古代官员的良心——即使能力有限、即使自身贫病,依然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这种"无力改变大局却仍尽本分"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