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宝应城外雨夜借宿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历史联想,表达了孤独落寞和对知遇之恩的向往。
开头两句像电影镜头:白马湖的浪花像雪一样翻滚,高大的古树仿佛要把堤岸吞没。这里用"雪浪""平吞"等夸张手法,让自然景象充满动感和压迫感。
中间四句转入现实描写:这水乡泽国经常下雨,城镇人烟稀少像村庄。长满野草的公路让人迷失方向,作者靠着窗台怀念一个叫孔璋的历史人物。这些描写透露出环境的荒凉和作者的孤寂。
最后两句是情感爆发:满眼都是奔波劳顿却无人理解,反而羡慕古人能遇到赏识自己的明君。这里的"国士恩"指古代君主礼贤下士的知遇之恩,反衬出作者当下怀才不遇的苦闷。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的自然转换:先是用震撼的自然景观营造氛围,再通过荒凉环境烘托心境,最后借古抒怀。诗中"羡尔当年"的感慨,很容易引起每个有过怀才不遇体验的人的共鸣。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