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对亭书怀次王阳明先生韵

几从江上过,危峰坐中见。清秋披蒙茸,始得陟崇巘。

诸贤聚一堂,图书已识面。忆昔迷歧路,困衡不善变。

博文并格物,留情经与传。于今两寘之,深荷圣衷眷。

古人弃糟粕,用为来者劝。素琴本无弦,了心何足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学者在独处亭子时,借景抒怀的内心独白。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登山见景的感悟(前四句)
诗人多次从江边经过,这次终于登上险峰,在秋天拨开杂乱草木,看清了高山真容。这里用"登山"比喻求学之路——只有亲身实践、静心探索(披蒙茸),才能真正领悟学问的高度(崇巘)。

2. 学术道路的反思(中间八句)
- "诸贤聚一堂"指与古代先贤精神对话,通过书籍与他们神交。
- 回忆早年求学时像迷路般困惑,死板地钻研经典(经与传)却不得要领。后来领悟到:真正的学问要像"格物致知"那样实践,不能只停留在书本。
- "两寘之"指放下对书本的执念,这种觉悟让他感激圣贤思想的指引。

3. 返璞归真的境界(最后四句)
- 用"古人弃糟粕"说明要继承思想精髓而非死记硬背。
- "素琴无弦"化用陶渊明典故,表示最高境界的学问如同无弦琴,重在心灵领悟而非表面形式。
- 最后点明:当内心真正通透时,根本不需要多余辩论。

全诗核心是讲述一个读书人从死读书到活学活用的成长过程。诗人用登山比喻求学,用"无弦琴"比喻学问真谛,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背诵多少经典,而在于把知识融入生命体验。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启示——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实践,真正的理解永远比表面的博学更重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