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杜鹃鸟的啼叫为引子,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和悔悟。
首联写诗人刚听到杜鹃的第一声啼叫,就联想到"不如归去"的劝诫。杜鹃的叫声常被古人解读为"不如归去",这里暗示诗人内心已有归隐之念。
颔联用两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声音穿透窗缝惊醒闺中人的美梦,杜鹃花上的露水像血一样溅湿游子的衣衫。这两个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暗示漂泊之苦让人夜不能寐,游子生涯充满血泪。
颈联写杜鹃啼叫到肝肠寸断也无人理会,它孤高傲世不愿随其他鸟儿追逐春光。这里诗人以杜鹃自比,表达不愿随波逐流却又孤独无依的处境。
尾联是全诗主旨:田园都已荒芜,却还要为生计弯腰劳作;正是听到杜鹃的啼叫,才让我醒悟过去的错误选择。诗人借杜鹃的啼鸣,表达了对追逐功名利禄生活的悔悟,向往回归田园的心愿。
全诗以杜鹃起兴,层层递进,最终落脚在对人生道路的反思上。诗人通过杜鹃的形象,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在鸟鸣花影中寄托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