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过扬州作
飞絮时光,熟梅天气,片帆又到扬州。绕荒城十里,尚似旧淮流。
过多少、寻常巷陌,衔泥飞燕,何处勾留。望红楼人语,沉沉深押帘钩。
杜郎老去,有何人、能诉清愁。喜学语雏莺,新声百舌,不解含羞。
好向绿阴深处,西风动、怕报凉秋。已酴醾开到,行人休忆春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路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带着淡淡的物是人非的愁绪。我用几个关键词帮你理解:
1. 季节线索:开篇用"飞絮""熟梅"点明这是春末夏初,但结尾"怕报凉秋"又暗示对时光流逝的担忧,形成时间上的张力。
2. 扬州印象:通过"荒城""旧淮流"等描写,展现扬州虽保留着旧时水道,却已显荒凉。燕子衔泥、红楼人语的细节,让荒凉中透着一丝生活气息。
3. 今昔对比:提到"杜郎"(可能指杜牧),暗示当年描写扬州的诗人已老,如今再无人能道尽扬州愁绪。用"雏莺"学舌反衬,说新生事物不懂承载历史厚重感。
4. 情感收束:最后以酴醾花(春末夏初开花)作结,劝行人"休忆春游",表面劝人莫追忆春光,实则表达自己对繁华逝去的无可奈何。
全词妙在将地理(扬州)、季节(春去秋来)、历史(杜牧典故)三层时空交织,用燕子、雏莺等小意象承载大感慨,最终落在"怕报凉秋"的时间焦虑上,含蓄道出对盛衰无常的叹息。
庄棫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