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三学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禅意的向往。
首联“残阳终日望栖贤,归路携家得访禅”写诗人整日望着夕阳,思念隐居的贤人,回家路上带着家人一起去寻访禅寺。这里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与家人同游的温馨。
颔联“世缺一来应薄命,雨留三宿是前缘”感慨世事无常,人生短暂,而一场雨让自己在山上多住了三天,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缘分。诗人用“薄命”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又用“前缘”暗示与山寺的深厚联系。
颈联“诗题不忍离岩下,屐齿难忘在水边”写诗人舍不得离开山岩,连题诗都带着留恋;木屐的齿印还留在溪水边,说明他曾经在此徘徊良久。这两句生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眷恋。
尾联“猿鸟可知僧可会,此心常似有香烟”是诗人的感慨:山中的猿鸟或许能懂自己的心境,寺里的僧人也能与自己心灵相通。他的心就像寺庙里袅袅的香烟一样,宁静而虔诚。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充满禅意和深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缘分的珍视,以及对山水禅意的依恋。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
薛能
薛能(817-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薛能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