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在官场社交中常见的应和之作,通过比喻手法赞美了宰相(集贤相公)的才能和地位。
前两句"一世夔龙集盛期,公槐邦栋耸乔枝"用大树作比:把宰相比作高大的槐树(公槐),是国家栋梁(邦栋),像耸立的树枝一样显赫。"夔龙"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位贤臣,暗示宰相像古代名臣一样杰出。
后两句"更将出处均天分,荀凤庄鹏各有池"进一步用典故赞美:把宰相比作凤凰(荀凤)和大鹏(庄鹏),说这样的人才各有施展抱负的天地(池)。"出处"指仕途进退,"天分"强调这是天赋才能。
全诗特点是:
1. 善用比喻,把宰相比作槐树、夔龙、凤凰、大鹏等高贵意象
2. 用典自然,夔龙、荀凤、庄鹏都是历史典故但不晦涩
3. 体现宋代官场文人相互推崇的风气
4. 句式工整,符合次韵诗的要求
这种诗看似在说自然界的树木鸟兽,实则处处暗指人事,是古代文人雅士之间含蓄表达敬意的典型方式。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