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林晚景图,用极简的文字传递出丰富的自然意趣。
前句"喧风生木末"像一组动态镜头:山风突然掠过树梢,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整片树林都活跃起来。"喧"字用得巧妙,让读者仿佛听见了风声的喧闹,感受到风势的急促。树梢这个位置也选得精准,因为那是风最先触碰也最显动静的地方。
后句"迟景入泉心"则转入静谧画面:夕阳的余晖缓缓沉入山泉中央,泉水像镜子般映照着天光。"迟"字既写阳光移动的缓慢,也暗示黄昏时分的慵懒氛围。泉水"心"的拟人化,让自然景物突然有了灵性。
两句话形成鲜明对比:上句是听觉的喧闹,下句是视觉的宁静;上句写风过树梢的瞬间动态,下句写阳光沉入水中的缓慢过程。这种对比就像用文字演奏了一曲自然交响乐,让读者同时感受到山林的生机与幽静。最妙的是,诗人仅用十个字就完成了从树冠到泉底的垂直空间转换,构成一幅立体的山水小品。
释惠崇
释惠崇,(?~一○一七),淮南(今江苏扬州)人(《清波杂志》卷一一),一作建阳(今属福建)人(《图绘宝鉴》卷三)。九僧之一,善诗,工画(《清波杂志》卷一一)。真宗天禧元年卒。今录诗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