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岭下庵

夹壁喳喳响,林深不见乌。瘦松能砺石,独沼但生芦。

地僻猿踪满,僧贫佛面孤。萧然外尘障,能使客心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偏僻的山间小庵景象,充满野趣与禅意。

前两句通过声音引出画面:狭窄的山壁间传来喳喳鸟鸣,但茂密的树林里却看不见鸟儿的踪影。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写法,生动表现出山林的深邃幽静。

中间四句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四个独特景物:瘦削的松树在石缝中顽强生长,孤独的池塘里只长着芦苇,偏僻的山路上满是猿猴足迹,贫穷的僧人连佛像都显得孤单。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质朴自然的修行环境。松树"能砺石"的描写尤其精妙,既说松树把石头都磨出了棱角,也暗含修行者在此磨砺心性的深意。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这样超脱尘世的环境,能让来访者忘却世俗烦恼。"心逋"二字用得巧妙,把"逃避"的心态写得含蓄又传神。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对简陋庵堂的描写,传递出淡泊宁静的禅意。每个景物都像一幅简笔画,组合起来却构成令人神往的方外之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远离喧嚣的清净之美。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