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出沐

晓树阴岑客舍春,卿舆不访著书人。
长楸有地金成埒,曲突无烟桂徙薪。
自欠解兰抛北阜,更堪鸣磬是南邻。
饧香酝冷沈欢绪,枉负山郎出沐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明时节,诗人独自在客舍中的闲适与孤寂。

开篇"晓树阴岑客舍春"点明时间地点:清晨树荫下的山间客舍,正值春天。"卿舆不访著书人"暗示无人造访,诗人独处。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展现诗人的处境:长楸树下金埒(贵族跑马场)与自家无烟的灶台形成贫富对比;"解兰"(放下兰花)与"鸣磬"(寺庙钟声)的意象,表现诗人既想隐居又难舍尘世的矛盾心理。

结尾"饧香酝冷"(糖香酒冷)的意象,暗示欢聚的消散;"枉负山郎出沐辰"(白白浪费了休假的好时光)的自嘲,透露出诗人对虚度光阴的惋惜。

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将春日闲居时的所见所感娓娓道来,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展现了古代文人特有的闲适与忧郁交织的复杂心境。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