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馆偶作 其四

寒士谋生拙,况在兵戈场。
谁能抱饥渴,俯首事文章?
哀哉老书生,卧死官道旁(近日事)。
如我何堪问,旅燕巢华堂。
不见阶下兰,顾我减辉光。
离居非所念,意岂别有伤?
我意汝宁知,感此增慨慷。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穷书生的艰难处境和内心苦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生存困境:开篇直接说穷书生在战乱年代谋生艰难("寒士谋生拙,况在兵戈场"),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心思写文章?这里用"抱饥渴"这个形象的说法,让人感受到基本生存都成问题。

2. 悲惨现实:诗中提到有个老书生饿死在路边("卧死官道旁"),这不是虚构,而是作者亲眼所见。这个细节特别震撼,展现了乱世中文人的真实遭遇。

3. 自我对比:作者说自己像燕子住在华堂(比喻勉强有落脚处),看似比饿死的书生强,但看着台阶下的兰花(象征高洁品格)都黯淡了,暗示自己其实也活得很憋屈。

4. 内心矛盾:最后几句说离开家乡不是最难受的("离居非所念"),真正痛苦的是无人理解自己的志向。就像兰花不懂人心,世人也看不懂读书人的坚持。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在乱世中,读书人既放不下尊严,又难以生存。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没用还要坚持"的文人骨气,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作者没有直接喊苦,而是通过老书生的遭遇、兰花的比喻等具体画面,让读者自己体会这种心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