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明了的比喻,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前两句说:真正有才华的人不一定要和古人硬碰硬较量,只要把握住传统的精髓,就能延续正统的艺术血脉。就像比武时聪明人不会正面接招,而是另辟蹊径。
后两句举了两个具体例子:归有光(太仆)的文章和董其昌(宗伯)的书法。这两人之所以能成为大家,是因为他们像禅宗南宗那样,不追求表面功夫,而是抓住了艺术最核心的精神。就像学武功不是模仿招式,而是要领悟心法。
全诗最妙的是用"得髓"这个比喻——骨髓是生命精华所在,暗示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在于模仿外形,而在于吸收内在神韵。就像现在很多人学书法,不是要写得和古人一模一样,而是要理解古人运笔的意境。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