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菊

西风吹破胭脂萼,馆娃佳人醉颜渥。
苏台麋鹿浑不知,自有陶翁供笑谑。
莫信陶翁贫且清,花前时复赋閒情。
东篱落日几醒醉,却笑鸱夷空丑名(借物论人固当又善入事)。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咏菊来暗讽历史人物,手法巧妙,语言生动。

前四句用西施的故事起兴:西风把菊花(胭脂萼)吹开了,就像当年馆娃宫里的西施醉红的脸。吴国灭亡后,宫殿荒废(苏台麋鹿的典故),但菊花却浑然不知,反而被陶渊明拿来调侃取乐。这里用菊花的天真反衬历史的沧桑。

后四句突然转折:别以为陶渊明真的清高,他赏菊时也写过闲情诗(暗指他并非完全超脱)。他在东篱边醉醒之间,反而笑话范蠡(鸱夷子皮)隐退后还留个难听的名声。这里用陶渊明的“不彻底”对比范蠡的“不洒脱”,其实暗中抬高范蠡——他助越灭吴后急流勇退,比陶渊明更果决。

全诗亮点
1. 借花喻人:表面写菊,实则对比西施、陶渊明、范蠡三种人生选择。
2. 反转预期:打破陶渊明“清贫隐士”的常规印象,指出他也有世俗一面。
3. 历史幽默:用“笑鸱夷空丑名”这种调侃,让严肃的历史讨论变得轻松有趣。

本质上,诗人通过菊花串联历史,表达了一种观点:所谓“超脱”可能只是表象,真正的高手(如范蠡)既能建功立业,又能全身而退,连陶渊明都比不上。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