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岩山

选胜从初地,伤秋问故宫。
周遭悬径仄,明灭远湖空。
人阅台游鹿,碑看墨戏鸿。
共携高士传,展读乱云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灵岩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高士风骨的向往。

首联"选胜从初地,伤秋问故宫"交代了游览的起因和心境。"初地"指佛教圣地,暗示灵岩山是风景优美的地方;"伤秋问故宫"则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因为秋天容易让人感伤,而"故宫"(旧时宫殿)更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变迁。

中间两联具体描写山景:
"周遭悬径仄,明灭远湖空"——山路狭窄险峻,远处的湖水在阳光下忽明忽暗,显得空旷寂寥。这两句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灵岩山的高峻和视野的开阔。

"人阅台游鹿,碑看墨戏鸿"是巧妙的对仗:前句说当年帝王游猎的高台,如今只有野鹿出没;后句说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像鸿雁掠过的影子。这两句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尾联"共携高士传,展读乱云中"最有深意:作者带着记载隐士事迹的书,在云雾缭绕的山中阅读。这个画面既表现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暗示在世事变迁中,唯有高尚的精神品格能够超越时空。乱云烘托出超脱尘世的意境,与"高士"形象相得益彰。

全诗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将山水、历史、个人情怀融为一体。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站在古迹前看云卷云舒"的豁达心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虽然繁华会消逝,但自然永恒,人的精神追求也可以像高山一样巍然长存。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