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荅董用之

将军死战血染衣,空山白骨鬼夜啼。
洗兵政要及时雨,天祸未悔无云霓。
卧龙不起主张汉,猎犬待烹侥倖齐。
就中儒冠身多误,如坐矮屋头常低。
敢将龙钟哀造物,但幸老大能扶犁。
咄哉董生三寸舌,善谑不思为虐兮。
人间回首忧患始,去之不速将噬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的残酷现实和知识分子的无奈处境,充满悲愤与自嘲。

开头用"将军死战""白骨夜啼"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展现战争的惨烈。将军血染战袍、荒野白骨森森,连鬼魂都在夜间哭泣,说明战争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中间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本该滋润万物的及时雨(比喻治国良策)迟迟不来,天上连预示降雨的云霞都没有。这里暗指朝廷缺乏治国能臣,像诸葛亮这样的贤才不愿出山,而一些投机者(猎犬)却等着邀功请赏。

诗人特别为读书人鸣不平。用"儒冠多误"说读书人常被身份所累,就像在矮屋里永远抬不起头。他自嘲年老体衰(龙钟),只求能安稳种田度日,这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

最后转向对友人董用的调侃:你这能说会道的舌头啊,开玩笑也要有分寸。但随即又严肃提醒:人间的忧患往往始于犹豫不决,若不及时抽身,将来后悔(噬脐)就来不及了。

全诗在悲壮与幽默间切换,既有对战乱的痛心,对时局的批判,也有知识分子苦中作乐的豁达。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安之若命"的复杂心态,既不甘心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