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山(在宿州)

一片青山闵子祠,蒹葭曾倚杏坛师。
高人不作权门宰,孝子能成后母慈。
台峙晒书留夕照,沟环洗絮漾晴漪。
至今宿北乡居在,德行清风唤墓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宿州骞山一带与古代孝子闵子骞相关的历史遗迹,歌颂了孝道与清廉品德的力量。

前两句写景:诗人看到青山环抱的闵子祠,联想到当年孔子(杏坛师)曾在此讲学,芦苇丛生的景象更添历史厚重感。三四句用对比手法:清高的闵子骞拒绝做权贵的家臣(权门宰),却用孝心感化了虐待他的后母,彰显"孝能化人"的道理。

五六句通过两个生动画面展现当地风物:晒书台沐浴夕阳,洗絮沟水波粼粼,这些日常景象因与闵子骞相关而显得格外美好。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虽然时代变迁,但闵子骞居住过的地方仍在,他的高尚品德就像墓碑前吹过的清风,永远涤荡人心。

全诗巧妙融合山水、古迹与典故,用"晒书""洗絮"等生活化场景冲淡说教意味,让读者在欣赏风景时自然感受到:真正的美德会超越时空,化作滋养人心的精神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