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王守仁在滁州任职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矛盾心情和对自然田园的向往。
前两句"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閒愧俸钱"是说:我整天在树林里扫花睡觉,虽然官职清闲,却觉得白拿俸禄有点惭愧。这里透露出作者既享受闲适生活,又觉得对不起朝廷的矛盾心理。
中间四句描写生活环境:门前小路长满春草也不在意,书斋正对着美丽的晚霞山色。这里用"春草合""晚山妍"的自然景象,反衬出作者淡泊宁静的心境。
接着用两个典故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怀疑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是否算真隐士,也认为扬雄写《太玄经》是白费功夫。这其实是作者在反思:做官和做学问到底哪个更有意义?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在俗世中随遇而安也能过得去,但我骨子里还是更爱田园生活。这里的"混世"和"野情"形成对比,道出了作者内心真正的选择。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日常景物描写和典故运用,展现了一个官员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挣扎,最终表达了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这种"身在官场,心向田园"的矛盾心理,正是古代很多文人的真实写照。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