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夜月

夜静楼阴直,萧寥犬吠阑。
江声喧岁稔,霜信压秋残。
桃叶经教诵,巴童药遣丸。
无眠五更转,隙月近人寒(杭俗以潮大为有年之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静谧与孤寂,同时暗含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首联"夜静楼阴直,萧寥犬吠阑"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深夜景象:万籁俱寂,楼影笔直地投在地上,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夜的寂寥。这里"萧寥"二字精准传达了秋夜特有的清冷氛围。

颔联"江声喧岁稔,霜信压秋残"将视线转向自然:江水奔流声预示着丰收年景("岁稔"即丰年),而霜降的讯息则暗示秋天即将结束。诗人通过听觉(江声)和触觉(霜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季节更替的痕迹。

颈联"桃叶经教诵,巴童药遣丸"转入生活细节:有人在诵读桃叶渡的典故(暗示思念),孩童在制作药丸。这两句看似平常,却透露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承与烟火气息。

尾联"无眠五更转,隙月近人寒"点明诗人辗转难眠,透过窗缝看到的月光带着寒意逼近。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将月光拟人化,"近人寒"三字既写实又传神,把秋夜的清冷与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夜深到五更,通过楼影、犬吠、江声、霜信等意象的层层递进,营造出一个既静谧又带着生活气息的秋夜画面。诗中提到的"潮大为有年之兆"的杭俗,更增添了地域特色和生活趣味。诗人善于捕捉细微感受,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让读者在平淡的秋夜中感受到深沉的诗意。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