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

草绿濡须口,天青博望门。
云山开四面,波浪急东奔。
地有千秋感,人伤垂老魂。
频年逐帆影,几处认潮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带点感伤的江边景象,读起来像在看一幅动态的山水画。

开头两句用颜色和地名勾勒出画面:青草染绿了濡须口(长江渡口),晴朗的天空映衬着博望门(可能指城门或山)。一绿一青,让人立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鲜活。

中间四句最有气势。诗人站在高处,看见云雾中的群山向四面延伸,江水裹着浪花急匆匆向东奔流。这里"开四面""急东奔"六个字,让整个画面动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哗哗的水声。看着千年不变的山水,诗人突然想到自己已经年老,忍不住伤感——大地永远年轻,人却会老去。

最后两句像是诗人的自白:这些年总追着江上的船帆跑,在多少个地方辨认过潮水留下的痕迹?有种漂泊半生、岁月匆匆的感慨。特别是"频年"(连年)、"几处"这两个词,藏着许多没说出口的故事。

整首诗妙在把大江的壮美和人生的短暂巧妙融合。我们既能感受到"波浪急东奔"的豪迈,又能体会"人伤垂老魂"的细腻,就像在雄浑的交响乐里突然听见一声温柔的叹息。这种反差让诗歌特别打动人,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到自己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