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痛

齿刚每先折,古语良非虚。
病因从口入,致此溯厥初。
吾生历荼苦,嗜甘乃其疏。
见饴若养老,得密如癊除。
遂令龈腭内,有妖为安居。
齾似蛀蚛石,动比𠨜𦤞车。
秋来忽作楚,呻吟废翻书。
五十又过二,早衰惜居诸。
世味已饱谙,长此安龃龉。
但忧即渐堕,齳然无复馀。
少留了残齑,丹朱许我欤(龙鱼河图云齿神名丹朱)。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牙齿疼痛为引子,道出了人生易老、世事艰难的感慨。全诗分三部分层层递进:

1. 牙齿的隐喻(前8句)
诗人用"齿刚先折"的俗语开篇,像在说:你看硬东西容易断,我这口牙就是活例子。接着自嘲贪吃甜食惹的祸——把牙龈比作妖怪的安乐窝,疼起来像有蛀虫钻石头,又像破车咯吱响。这些比喻既生动又带点幽默,让牙痛变得可视化。

2. 人生的投射(中6句)
五十多岁的诗人半夜疼得睡不着,突然意识到自己早衰。就像牙齿被蛀空,他感觉自己在世事磋磨中也快"没剩多少"了。这里牙齿成了生命的刻度尺,牙疼成了中年危机的警报器。

3. 豁达的收尾(后4句)
诗人没有一味哀叹,反而用神话找慰藉:传说管牙齿的神仙叫丹朱,那我这口破牙还能凑合啃菜帮子吧?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让全诗在自嘲中透出智慧——既然衰老不可避免,不如笑着接受。

全诗妙在把日常牙疼写成微型人生剧:从贪嘴致病到疼痛难忍,从恐惧衰老到自我开解,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成长缩影。那些夸张的比喻(牙龈住妖怪)和突然的神话引用,让普通的病痛有了奇幻色彩,读来既接地气又别有趣味。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