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名叫孙节湣(武公先生)的才子在科举乡试落榜后的心境,借历史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先夸孙节湣是"才子",名声好又有正义感,但紧接着说"偏安又见失江东"——这里用三国孙权偏安江东最终失败的典故,暗喻孙节湣虽然优秀却遭遇失败,就像历史上那些暂时安稳却最终失势的人物。
中间四句用战争比喻科举:说现在局势就像"千城倾覆"般糟糕,他独自在"孤危一旅"(像支孤军)中奋斗。朝廷选拔人才("朝燕")不看重名气只看士气(指科举不重虚名),但再有谋略的军师(比喻孙节湣)也敌不过天命("天穷"指运气不好)。
最后两句是主旨:诗人安慰说,有才华的人一生不得志怎么会不感慨呢?但不要觉得所有遗憾都只在自己身上("非谓赍咨在一躬")。意思是科举失利是时运不济,不要过度自责。
全诗妙在把科举比作战场,把落榜比作兵败,用"孤军""军师"等军事词汇让挫折显得悲壮。最后用豁达的态度劝解:失败不是个人问题,是时运使然。这种将个人遭遇放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写法,让简单的落榜故事有了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