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朋友丁端叔赠送牡丹后写的答谢诗,字里行间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暗含怀才不遇的感慨。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人生际遇:年轻时觉得未来充满可能("觉省他年见一班"),如今年老漂泊("老从湖海看春颁")。虽然朋友近在咫尺("瞻言百里几相及"),但彼此境遇却像高山难以企及("仰止高山竟莫攀"),暗示朋友仕途顺利而自己落魄。
中间四句说得委婉却心酸:每次向朋友请教治国良策("每事乞公留上策"),自己这个无用之人只能尴尬处在中间位置("不才容我着中间")。当时舆论都追捧得势者("一时公论方当路"),像自己这样的普通人就像杂草被抛弃("愁为丝麻弃蒯营"),用"丝麻"比喻权贵,"蒯营"自比野草。
全诗妙在把牡丹礼物写成人生隐喻——别人如牡丹富贵,自己似野草卑微。通过日常赠礼小事,道出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普遍困境,既有对友情的温暖回应,又透露出淡淡的酸楚,容易引发普通人共鸣。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