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看到朋友韦偃在墙上画的两匹马后有感而发写的。全诗用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乱世中对忠诚伙伴的渴望。
前四句写画画的过程:韦偃要离开时,知道杜甫欣赏他的画技,就用秃笔在墙上随手画了两匹骏马。一匹低头吃草,一匹昂首嘶鸣,栩栩如生仿佛要从墙壁里跳出来。这里用"秃笔"突出画家功力深厚,用"骐驎"(传说中的神马)形容画作的逼真。
后四句转为抒情:杜甫看着画中能日行千里的骏马,联想到当下动荡的时局,不禁感叹:要是真能有这样忠诚的良马该多好啊!可以与人同生共死,共渡危难。这里的"马"其实是隐喻,诗人真正渴望的是在乱世中能并肩作战、不离不弃的伙伴。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从日常的绘画场景,自然过渡到深沉的时代感慨。画中的马越神骏,就越反衬出现实的无奈。杜甫用质朴的语言,把战乱年代普通人渴望安全感、渴望真挚情谊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