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刊图书萧文彬

苍籀书法祖,斯冰篆家豪。
昔人锋在笔,今子锋在刀。
收功棠溪金,不礼中山毛。
囊锥脱颖出,镌崖齐天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名叫萧文彬的刻书匠人,通过对比古今技艺,展现了他高超的刀工艺术。

前四句用历史典故做铺垫:苍籀(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人)和秦朝李斯、唐代李阳冰都是书法篆刻的祖师爷。古人用毛笔展现笔锋,而萧文彬的"笔锋"却是通过刻刀展现的——这里用"锋"字双关,既指毛笔的笔锋,也指刻刀的锋芒。

中间两句用比喻说理:棠溪宝剑的锋利靠的是金属锻造(暗指真功夫),而不是靠传说中"中山毛"(典故:用兔毛做笔的传说)这类虚名。说明萧文彬靠的是真本事。

最后两句用夸张手法:像锥子刺破布袋一样("囊锥脱颖"典故),他的刻工技艺超群;他雕刻的文字,就像高耸入云的山崖般气势恢宏。通过这两个画面感极强的比喻,把匠人的技艺升华到了艺术境界。

全诗核心是通过"刀笔对比"来赞美匠人——把原本属于毛笔的"写"的艺术,转化成了刻刀的"刻"的艺术,赋予工匠精神以文人气质,可谓别出心裁。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