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一群农村妇女结伴进城,被守城的人拦住盘问。妇女们回答说,听说官府在卖平价米,价格比市场上便宜,所以赶着去买。
诗人通过这个小事,其实是在夸赞"常平仓"这个制度(古代政府用来平抑粮价的粮仓)。他说这个制度特别好,是先帝留下的惠民政策,能让老百姓不至于因为粮价太高而逃荒。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官员的劝诫:希望你们好好执行这个政策,别让老百姓因为活不下去而背井离乡。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农村妇女买米的小事,反映国家政策对普通人的影响
2. 语言特别朴实,就像在讲邻居家的故事
3. 既表扬了好政策,又委婉提醒官员要落实到位
4. 让人感受到古代农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他们对政府惠民政策的依赖
就像现在新闻报道"超市投放平价肉,大妈们排队购买"一样,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古今老百姓关心的都是同样的民生问题。
李若水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国。靖康二年随宋钦宗至金营,怒斥敌酋完颜宗翰,不屈被害。后南宋追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有《李忠愍公集》。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为元城尉,调平阳府司录,济南府教授,除太学博士。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为太常博士。既而使金,迁著作佐郎。使还,擢尚书吏部侍郎兼权开封府尹。二年,从钦宗至金营,金人背约,逼钦宗易服,若水敌不屈残杀,时年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