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和侍御所藏云山图歌
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
空明射地日漏影,稍觉树林开扶疏。
平原苍莽不知处,忽有细路通榛芜。
茅堂枕山半阁水,卷幔正对前峰孤。
幽人深居不出户,纵有邻舍无招呼。
低头把卷苦吟讽,语暗不辨楚与吴。
中流棹歌似相答,欲断未断声呜呜。
云多水阔望不见,知是沧洲旧钓徒。
长安六月晴复雨,若非尘土还泥涂。
城中见山如见画,刚可仿佛求形模。
山犹可见水莫涉,尺潦岂足容长舻。
十年旧游忆南国,岁月催人非故吾。
鹦鹉洲前汉阳树,此景此诗今有无?因君此图意披豁,便
欲买棹游江湖。
空明射地日漏影,稍觉树林开扶疏。
平原苍莽不知处,忽有细路通榛芜。
茅堂枕山半阁水,卷幔正对前峰孤。
幽人深居不出户,纵有邻舍无招呼。
低头把卷苦吟讽,语暗不辨楚与吴。
中流棹歌似相答,欲断未断声呜呜。
云多水阔望不见,知是沧洲旧钓徒。
长安六月晴复雨,若非尘土还泥涂。
城中见山如见画,刚可仿佛求形模。
山犹可见水莫涉,尺潦岂足容长舻。
十年旧游忆南国,岁月催人非故吾。
鹦鹉洲前汉阳树,此景此诗今有无?因君此图意披豁,便
欲买棹游江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山水画卷,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的开头,诗人用“醉写云山图”来形容画作的朦胧美,浮云和山峰在画中若隐若现,仿佛被一层薄雾笼罩。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地面上,树林的轮廓渐渐清晰,给人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画中的细节:平原苍茫,一条小路穿过杂乱的草木,茅屋半掩在山间,卷起的窗帘正对着孤峰。这些细节让画面更加生动,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
画中的“幽人”深居简出,不与邻居来往,低头读书吟诗,声音模糊不清,分不清是楚地还是吴地的方言。中流传来船夫的歌声,断断续续,仿佛在与画中人对话。诗人猜测,这可能是隐居在沧洲的钓鱼老人。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画中的理想世界回到现实。长安的六月时晴时雨,城里尘土飞扬,道路泥泞。在城中看到山,就像看到画一样,只能勉强辨认出轮廓。山虽可见,水却难以涉足,浅浅的积水无法容纳长船。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画中的山水和现实的尘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最后,诗人回忆起十年前在南国的游历,感叹岁月流逝,自己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他提到鹦鹉洲和汉阳树,这些曾经的风景和诗篇是否还在?画中的景象让他豁然开朗,萌生了买船游历江湖的念头。这既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束缚的一种解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画中的山水是理想世界的象征,而现实中的尘土和泥泞则是生活的无奈。诗人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感慨,读来令人共鸣。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