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山

浈阳富佳致,无以过南山。
山高雄地理,万丈亲云端。
攀援临绝顶,气象非尘寰。
神存古庙貌,台敞旧轩栏。
青石生龙文,凛凛常风寒。
纵目四无际,陡觉天地宽。
直北二江合,水势中分滩。
滩横水亦转,曲折束成湾。
群峰自西来,险绝如函关。
中虚左梵刹,地胜苾刍女。
梵修祝圣寿,额自九重颁。
旁有石一障,高下数亩间。
或列如屏风,或方如仙坛。
或立如驻马,或走如奔帆。
或侧如虎卧,或曲如龙蟠。
或严如卫吏,或罗如星官。
或伛如老人,而枯其形颜。
或俨如端士,而正其衣冠。
或堆如云霞,重叠而聚攒。
或涌如波浪,挛属而奔湍。
或倾而复举,如猎而兽跧。
或腾而不下,如射而禽翻。
或先后相续,如朝赴金銮。
或参差不齐,如兵方结圆。
或平为几案,而可罗杯盘。
或突出皋岸,而能垂钓竿。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欢。
或声若磬响,或色若豹斑。
或累而成塔,或砌而成鞍。
或疏而分散,或密而弯环。
或巧而非怪,或钝而非顽。
虽偶不为配,虽单不为鳏。
虽近不相狎,虽压不相残。
有室可居佛,有灶可炼丹。
有洞可休息,有岩可跻攀。
爽气自有余,蒸岚不相干。
乾坤所开避,断劚非斧刓。
游者可意得,名装不易殚。
通天与三峡,若是乌能班。
今进无王维,睥睨措笔难。
静想瑶池仙,岂不停翔鸾。
又疑桃源客,步虚潜往还。
我有英贤乐,冥搜思不悭。
题名或赋诗,鸠工妙手刊。
惜哉岁月久,几至遍圬漫。
山僧不好奇,仁者兴嗟叹。
爰有老仙翁,寻幽独忘餐。
尘土尽去除,林木间自芟。
特道方寸地,旧耕同一观。
小亭翼其上,游居兴不阑。
於此或围棋,纵横势万般。
於此或煮茗,江心汲澄阑。
於此或燕坐,尘虑一切拌。
谁知得真趣,消此白日閒。
胜概益增重,清爽弥骈阗。
山石虽无情,似有待而言。
又况隐君子,寂寂初无传。
或隐于仕禄,或晦于岩泉。
知音一提拂,岂与山石肩。
尧舜吾君民,勋业垂万年。

现代解析

这首《游南山》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的长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读者游览南山的壮丽景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全景式山水画卷
诗人像导游一样带我们登山,从山脚写到山顶。先总写南山的高耸入云("万丈亲云端"),登上山顶后视野豁然开朗,能看到两条江交汇、险峻群峰等壮观景象。这种由远及近、由整体到细节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 石头变活了
全诗最精彩的是对山中奇石的描写,诗人用了20多个"或...如..."的排比句,把静态的石头写得活灵活现:有的像屏风仙坛,有的像奔马飞鸟,有的像老人端坐,有的像士兵列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让冷冰冰的石头有了性格和故事。

3. 动静结合的美
诗中既有"青石生龙文"的静态雕刻之美,也有"曲折束成湾"的江水流动之美;既有庄严的古庙梵刹,也有自由想象的仙人鸾鸟。这种对比让画面更加丰富。

4. 寄托人生理想
在赏景之余,诗人透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把下棋、煮茶、静坐等闲适活动写得充满雅趣,最后提到"隐君子"时,其实是在表达:在这般山水间修身养性,比追求功名利禄更有意义。

5. 通俗易懂的语言
虽然是一首古诗,但诗人避免使用生僻字,而是用"如屏风""像老人"等日常比喻,就像用白话文在给我们讲故事。特别是描写石头形态的部分,即使不看译文也能想象出那些有趣的形状。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不仅用眼睛记录风景,更用心感受自然。他把一座普通的山写得既气势磅礴又充满生活情趣,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文人如何将山水之美转化为精神家园。

汪任

汪任,号凤山居士,鄱阳(今江西鄱阳)人。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知英州。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一○。今录诗八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