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无计》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以及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闲适心境。
前两句"无计留连日,争来断送春"直抒胸臆:诗人感叹无法留住时光,春天就这样被匆匆送走。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位留不住的客人。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画面展现暮春景象:
- "落花终日雨":花瓣像雨点般整日飘落
- "流水一溪云":溪水中倒映着流动的云影
- "山鸟呼名急":山中鸟儿急切地鸣叫,仿佛在呼唤名字
- "林梢著色新":树梢新长出的嫩叶焕发新绿
这些画面有声有色,落花与流水、鸟鸣与新绿形成对比,既写春将尽的惆怅,又暗含新生机。
最后两句"诗成真谩兴,吾懒事因循"是诗人的自白:写诗只是随性而为,自己懒得循规蹈矩。这展现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与其为春去而忧愁,不如顺其自然。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把抽象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自然画面
2. 在惜春情绪中暗藏对新生的期待
3. 结尾处洒脱的人生态度,使诗歌不落俗套
诗人用日常可见的落花、溪水、鸟鸣等意象,道出了人人都能共鸣的"留春无计"之感,又在寻常景物中发现了诗意,最终以随性自在的态度化解了这份惆怅。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