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讲筵

瑶函永日侍宸枫,讲幄西清阁道通。
綵绶天中传令节,冰壶殿角动微风。
香分艾叶牙签绿,色映榴花玉简红。
不用广陵求百鍊,君王宝鉴六经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宫廷端午节讲学的典雅画面,通过几个生动的场景传递出文教昌盛、君臣和谐的氛围。

前两句"瑶函永日侍宸枫,讲幄西清阁道通"像电影开场镜头:珍贵的书册终日陪伴在帝王身边,讲学的帐篷与西清阁的通道相连。这里用"瑶函"(美玉装饰的书匣)和"宸枫"(帝王居所的枫树)暗示这是皇家学习场所。

中间四句用端午节元素构建出立体画面:彩绸在宫廷飘扬庆祝节日,殿角悬挂的冰壶(可能是水晶器皿)随风轻动。接着特写书案——绿色的牙签(书签)带着艾草香,红色的玉简(书卷)与石榴花相映。诗人巧妙地把端午节的艾草、石榴等节令符号,与读书场景自然融合。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君王不需要远方求取精炼的铜镜(广陵以铸镜闻名),因为六经(儒家经典)就是最珍贵的明镜。这里把经典比作"宝鉴",既赞美君王重视文化教育,也暗喻经典如同镜子能照见治国之道。

全诗通过书香与节日交融的宫廷场景,展现了传统文化中"以文治国"的理想。诗人用"彩绶""冰壶""艾叶""榴花"等明快意象冲淡了说教感,让庄严的讲学活动显得生动可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