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君不见龙门之下百尺桐,漂霰飞雪愁寒空。
何年班尔落君手,小窗伴坐歌南风。
恍然如著山岩里,不知身在尘埃中。
初闻平野飞鸿鹄,欻听金盘起珠玉。
绕坛古树郁嵯峨,六月吹霜作寒绿。
折杨黄华不须道,别鹤离鸾尚堪续。
君不见开元天子醉西都,音声十院留欢娱。
当时临轩奏此曲,径须解秽烦花奴。
乃知恬淡世莫识,无弦之趣何时无。
归家愁厌筝笛耳,此声一听还已矣。
会须流水访钟期,试向炉中觅焦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令人陶醉的琴声体验,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典故,展现了音乐超越世俗的力量。

开篇用"龙门百尺桐"形容琴的珍贵材质,琴声让人仿佛置身山岩,忘却尘世烦恼。接着用"飞鸿鹄""金盘珠玉"等比喻,把抽象的琴声转化为具体意象:时而如大雁掠过平野般开阔,时而如珍珠落玉盘般清脆。

诗中特别提到"折杨黄华""别鹤离鸾"这些古曲,暗示琴声能唤起人们对经典音乐的共鸣。又用唐玄宗沉迷宫廷乐舞的典故作对比,批评世俗只懂喧闹的享乐音乐,反衬出高雅琴声的难得。

最后诗人感慨:听完这天籁之音,回家再听普通筝笛都觉得刺耳。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惆怅,同时暗示真正的艺术能净化心灵,就像焦尾琴(古代名琴)需要懂行的匠人才能发现其价值。

全诗最动人的是它让读者"听见"了琴声——通过一连串视觉、触觉的比喻(飞雪、山岩、珠玉、寒霜),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可感可触,展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