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壬午为周节庵题所藏李龙眠揭钵图今王仲琡以仇十洲临本属录其诗因与图不同别成一首

画师胸中无不有,龙眠况是开山手。
搜求法藏出新奇,幻境图成鬼子母。
当时游戏弄狡狯,谁令画苑临摹久。
十洲居士老斲轮,夺真已得十八九。
宁闻夔■({鼠虚})附羽翼,遂令独足兼飞走。
长镵闟戟争郁纷,犀甲虎髦随指嗾。
狻猊符拔状狞恶,射魌罔象颜粗丑。
井干露索挽千钧,定谓能攻弗能守。
岂知须弥纳芥子,还看禁咒逾枷杻。
果然佛力浩无涯,未信妖腰敢彊取。
近者吾乡困魑魅,传闻杀戮到鸡狗。
华颠豁齿亦创痍,岂独灾厄属黄口。
我思膜拜向慈佛,借大愿船济黔首。
鞭笞妖孽挂罝罦,收拾鲸鲵入罂瓿。
澄波万里靖寰海,夜钵咒龙如鷇■({孛殳})。
他年两桨趁潮归,头衔自署太平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幅佛教题材的画作,以及作者对现实苦难的思考。我用大白话帮你拆解:

1. 画作部分
- 开头夸两位画家厉害:李龙眠(北宋大师)原创的《揭钵图》画的是佛教"鬼子母"故事,仇英(明代画家)临摹得几乎以假乱真。
- 画面描写很生动:画里妖怪们(犀牛精、狮怪等)拿着武器围攻佛钵,表情狰狞,但佛用咒语就轻松制服了他们,体现"佛法无边"。

2. 现实联想
- 作者由画想到家乡正遭灾(可能指鸦片战争时期的动乱),连老人小孩都受害,鸡犬不宁。
- 于是希望借佛家力量("愿船"比喻普度众生)来平息战乱,把妖怪(比喻坏人)都抓起来,让天下太平。

3. 艺术手法
- 用"须弥纳芥子"(大山装进小种子)比喻佛法包容万物
- "咒龙如鷇■"用生僻字模拟咒语声,增加神秘感
- 结尾幻想未来天下太平时,自己要自称"太平老头",显得很接地气

核心思想:通过对比画中佛降魔和现实苦难,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把深奥的佛教故事和战乱现实结合,既有艺术鉴赏,又有人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