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江南水乡画卷,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
前两句用"碧无边"的春水和"垂垂落"的暮色拉开空间感,像广角镜头般展现开阔的湖景。中间四句是精妙的细节特写:暮雨中的楼台、寒烟里的历史兴衰、若隐若现的白苧衣裳、沙滩上安眠的白鹭,这些意象共同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用"十载"的时间跨度将眼前景色与记忆勾连,发现绿波芳草依旧如初,而人事已非。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感。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让斜阳、白鹭、烟雨这些自然景物自己说话,通过永恒不变的春景反衬人世变迁。特别是"欲将兴废问寒烟"这句,把历史沧桑感融入朦胧的暮烟中,让整首诗既有画面美感,又饱含哲理沉思。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